您的位置:首页 > 百名外宣形象代言人

陈玉琴简要事迹

2013-08-30 16:47:55 来源:
字号  

 今年41岁的陈玉琴是荥阳市中医院内三科副主任、中医副主任医师。身患残疾的她在逆境中成长,自从踏上行医这条路,她就深深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大医精诚是座右铭,苍生大医是此生追求。工作中,她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从未觉得累,从未觉得枯燥。门诊应诊,病房查房,带教学生,回访,阅改病历将每一份工作当成自己该干的,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甚至日夜班连轴转,都觉得心里是甜的。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寒暑,快乐工作,为需要她的病人解除痛苦,忘我工作,以点燃一个个生命之火。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让找她看病的患者从内心深处认可医生这个行业,知道“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

2006年,她走上中层领导岗位。从那时起,她给自己定的早上上班时间是七点钟。当八点上班的时候,她已经将自已的住病病人巡视过一遍,发现有什么问题上班后再次临床与住院医师沟通,指导解决。

忙完病房的工作,她就要立即赶往门诊,因为那里每天都有成群的患者在她的诊室外等候。体征检查,望、闻、问、切,一丝不苟;书写门诊病历,开化验单据,出具处方,认真谨慎。她是全院门诊人次最多的医生,仅一个上午,就要有六七十个就诊病人。她坐诊时不敢喝水,因为她确实没有上厕所的时间。每天中午都是将近一点才能出诊室。她主攻的专业是儿科和呼吸病,病人中除了老人,儿童和孩子最多。孩子们一进诊室,看见生人就哭闹,更别说配合检查。多少次,正在为患儿查看咽喉的陈玉琴被孩子的呕吐物喷得一身一脸;多少次,正为患儿听诊时,被尿湿了身上的衣服。对于这些,她从没有一丝的怨言,就在诊室里洗洗手,冲一把脸,换一袭白衣,继续面带微笑哄着孩子作诊治。

忙碌了整整一个上午,下班时间到了。透过窗外,看到同事们一个个陆续离开医院,而诊室外,还有十几个候诊病人,她对门外候诊的病人和家属们说:“你们不要着急,我一定把大家看完再走。”

好不容易忙完,快一点了才离开医院,不到两点就看见她又进了医院的大门。门诊诊室里,她一如既往重复着上午工作的情景。

下午下班时间又到了,她总该休息一会儿了吧。不能啊,因为她有带教任务,下班后她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带领下级医师和实习的学生们到病房,在查房的同时,将医学知识和看病技巧无私的传授给他们,同时也加深了与病人之间情感的沟通。

病房病人全部巡视处理过后,她再一次返回早已空无一人的门诊楼,这时,已是晚霞璀灿。只有这个时候,她才能完全静下心来,阅改病历,或者做已出院病人电话回访。因为她主动承担着全院内科系统五个病区其中三个的所有出院病历的阅改任务,同时主动承担着内三科整个科室的电话回访任务。她平均每个月阅改近四百份病历,二百多个回访电话,都是在每天下班以后这样累计完成的。当这一切忙完以后,早已是夜幕低垂,万家灯火。

每天都是这样的场景,病人和家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每天下午下班后查房时,都会有病人和家属对她说“陈大夫,你太辛苦了。”而她总是说:“这没啥,我们医院别的医生也都是这样,只是你在我们病区,见我见得多了。”

付出就有收获,陈玉琴的年度门诊量由2007年的6166人次上升至2012年的22217人次,年收入院病人由2007年的252人上升至2012年的1077人。认真学习总结学术经验,撰写论文,历年来发表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上论文十余篇,扪心自问,无愧人生。

她总是和病人零距离,面对面;她总是和全科医护人员心连心,肩并肩。她自幼病残,承载了人生路上难以言表的病痛和磨难,而她的血液里,却澎湃着人间最真的情感。她的肩膀虽然孱弱,却扛住了一个个生命的重量!她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视患者如亲人。去年十一月初的一个晚上,七点多了,外面下着雨,天很冷,门诊最后的两个病人刚刚看完。那天,她腿疼的老毛病又犯了,身上还发着烧。她给自己开了药,正要到输液中心去打点滴,手机铃声响了。一个苍老的声音:

“陈医生,你下班了没有?在不在医院?”

“大爷,你有什么事,说吧。”

“哦,我家是王村草庙的,我姓周,我老伴去年在你那里住过院,今天下雨变天,她突然犯病了,现在喘得历害。你要是在,我们想在村里雇辆车去找你。”

“周大爷,就你们老两口在家吗?”

“是啊,我们就一个儿子,在外地。”

“大爷,你别慌,给我说你家的详细地址。你们在家等我,我现在就带着救护车过去!”

她放下自己的药瓶,跛行赶到急救科,带上一名护士出发了。急救车在雨中急行,二十分钟后,她站在了老人的床前。当时,患病的大婶已经面色口唇发绀,呻吟不止。是慢阻肺导致的呼吸困难!她和护士立即给予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用药抢救。在急救车上,她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大婶,不要害怕,一会就到医院了,你放心,有我在。”两行清泪的老人只是用力的点着头作为回答。

待老人的病情稳定,已是晚上九点半钟。一天的劳累加上发烧,还有难以忍受的腿疼,让她一下瘫倒在护理站。值班护士把她扶倒了椅子上,倒了半杯温开水:“主任,你先喝点水,然后我们送你去输液中心。”这时,周大爷拿着自已的手机跑了过来:“陈医生,我儿子非要和你说话。”接过电话,一个浑厚的声音:“陈主任,家里的事,爸都给我说了,我早年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一家医院当了外科医生。我现在赶不回去,一切只有拜托您了。虽然我们都是医生,但我以一个儿子的名义,向您道一声,谢谢!您自已也多保重。”

她到了输液中心,还没坐稳,前排一对年轻父母焦急的声音传来,她不由自主的地走了过去。原来一个患儿高热,门诊医生已经给患儿开了液体,虽然已输进了一部分,但患儿体温仍在上升,已经到了40C。患儿父母很紧张,护士也正准备和医生联系。陈玉琴示意护士介绍了自已的身份,患儿父母很惊喜,说早就听说过她,信任和期待写在脸上。她一边嘱咐护士为患儿再续液体,一边亲自给患儿喂服退热药,再喂温开水,按摩双手的列缺穴促其发汗退热,同时教会患儿父亲给孩子反复更换冷毛巾贴敷额头以保护大脑。渐渐地,孩子的汗出来了,体温降下来了,依偎在妈妈怀里睡去了。而她才得以坐下来给自已输液治病。睡意朦胧中,听着有人小声喊着“陈主任,陈主任?!”睁开眼晴,墙上钟表的时针已然指向子时。是患儿输完液要走了,孩子的父亲站在她的面前:“陈主任,孩子这会儿好多了,我们要回家了。你自己都这样了,还为我们孩子劳心。陈主任,“谢”字我就不说了,我看你腿脚不方便,这样吧,我没有什么本事可以帮上你什么忙,但我是个出租车司机,这是我的服务名片,上面有电话,你要是看得起我,这城里城外的,您随时招呼一声。”听完这话,陈玉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才是真正的医患之情啊。就像高山和了流水,山是水的源泉,水是山的歌唱。走在患者的目光里,我就是白衣天使的形象!

陈玉琴常说:“作为一名医生,学习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否则就要被淘汰。”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是她的习惯。在历年的郑州市日产杯、大商杯医学知识竞赛中,她每一次都获得了“郑州市技术能手”光荣称号,为我们荥阳卫生系统争得了荣誉,同时,也证明了她自己的实力。

她把“弘扬国粹”当作一个中医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2007年,她率先在医院开展中医外治疗法。查阅古书,研制配方,第一批外治药物的临床实验,外治贴的寻找,都是她亲力亲为。很快,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的外治疗法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每当冬病夏治的贴敷期,她和科主任金朝阳的诊室外,候诊的人群摩肩接踵。全科除了病房值班医生护士外,所有人员都要到他们的诊室帮忙,却仍然忙不过来。

经常有她的“老病号”或者在内三科住院的病人及家属问她:“陈医生,你天天都在医院,你们家的家务有人做吧?”每当此时,她总是脸含微笑,却心中默然。多少年了,她从来不知道市场上菜的价格,在家没有做过一顿饭,也从来没有洗过一次衣服,做过一次家务。丈夫没有工作,白天出地摊也就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因为离家近,一来方便做家务,二来对她可以随时照顾。平日里,半夜要去医院参加急诊抢救,丈夫用电瓶车把她送去。晚下班了,只要从窗外望一眼楼下,夜风中永远伫立着那个雕像般的身影。

她曾动情的说:“也许我对得起自己诊治过的每个病人,却对不起自己的家人。看来,我只有做个好医生来回报她们了。”

2012年刚过完年的一天上午,十点半左右,陈玉琴的门诊外还等着近30个挂过号的病人。当她的实习学生喊来第二十九号病人坐在桌前的时候,她抬头一看,目光凝滞了。坐在她面前的,是表情痛苦,面色苍黄的母亲。她知道,母亲的冠心病和肩周炎又犯了,母亲以前也来看过几次病,每一次都是自己从乡下坐班车来,从来不事先给她打电话。母亲说要是让她跟着看病检查,门外挂过号的那么多病人怎么办?可这一次,母亲的病重啊!母亲需要做辅助检查,执意自己去,甚至后来住院都是护士长来接走的,而当门诊病人都看完以后,她才能赶到自己母亲的病床前。   

陈玉琴的女儿,现在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可是回想起来。她竟然没有陪女儿买过一件衣服,没有给女儿辅导过一次功课,每想及此,她内心充满面了愧疚。从上初中开始,她起床时,女儿已经上早自习走了;她晚上到家,女儿已经进入了梦乡。上高中以后,女儿住校,一星期才能回家一天,却时常与她见不上一面。因为星期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找她看病的最多,是她最忙的一天。

而她的内心却充满着欣慰,女儿的获奖作文《我的母亲》,字里行间都是对母亲的理解和崇敬。女儿说,是母亲为自己耸起灵魂的风骨,是母亲为自己指引信仰的通途。就像雨露对芳草的情意,就像太阳对花朵的真诚。

这,就是陈玉琴,一个白衣天使的形象,一个从医从护的榜样,一个普通的医生,一个道德的楷模。一颗滚烫的心,一双热情的手,一腔炽热的情怀。她在工作中无私奉献,对医学事业虔诚执着,付出辛苦,倾注心血。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超乎常人的坚韧,去实现爱的承诺。这,是操守,是品格,是我们白衣战士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