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级非遗介绍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2016-12-22 16:45:18 来源:
字号  

白地黑花瓷罐.jpg

白地黑花瓷罐

白釉剔花梅瓶.jpg

白釉剔花梅瓶

白釉细线划花菊花纹盘.jpg

白釉细线划花菊花纹盘

白釉珍珠地双虎纹橄榄瓶.jpg

白釉珍珠地双虎纹橄榄瓶

玉壶春瓶.jpg

玉壶春瓶

    登封位于洛阳和开封之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从夏代到北宋,一直是京畿之地。登封矿产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40余种,是全国15个重点产煤县和河南省两个铝矾土基地之一。

    登封盛产制作陶瓷的原料和燃料,例如高岭土、石灰石、钾长石、石英石、煤炭等。颍河横贯登封全境,被陶瓷专家誉为陶瓷圣河。登封又是儒道佛三教荟萃之地,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为登封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登封窑位于禹州神垕钧瓷遗址、宝丰清凉寺汝瓷遗址、郏县窑口遗址和巩义唐三彩遗址群的中心区域。主要分布在登封市的南半部颍河及其支流岸边的三个区域:一是以白坪为中心的宋、金、元时期古瓷窑遗址群;二是以宣化前庄为中心的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古瓷窑遗址群,即民间传说的神前窑;三是位于告成曲河的晚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古瓷窑遗址区。其中,神前窑规模最大、历史跨度最长、品类最全,被专家誉为中原民间第一窑,而曲河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则颇负盛名。
    登封窑主要烧造钧瓷、珍珠地划花、白釉剔刻划花等产品。烧造主要有原料选取、原料加工、练泥、成型、化妆、施釉、装烧等工艺流程。登封窑装饰技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地划花和剔、刻、划花综合装饰。如珍珠地装饰,是借鉴娣妹艺术唐代金银錾金技艺引入到陶瓷装饰,是陶瓷装饰的创新。登封窑的窑炉结构以堰壁窑、馒头窑为主。登封窑的烧成工艺,唐前是用支柱、支钉、垫饼裸烧;晚唐五代以后,多采用窑具匣钵装烧。
    登封窑源远流长,八千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双庙沟遗址就有红陶和条纹灰陶的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王城岗遗址和君召南洼发现了白陶,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魏晋时期,这里孕育并诞生了北方最早的白瓷;隋唐时期,又发现了最早的青瓷,成为青瓷在北方地区的烧造中心;北宋时期,登封窑的生产达到巅峰,品类之丰富、做工之精良、装饰之独特,是同时期其它窑口无法相比的。
    登封窑的造型体现了文人的审美志趣、佛教文化和酒茶文化特色。橄榄瓶造型堪称代表之作,体现了宋代器型端庄、雅致、流畅、简约的风格,又不失唐代雍容华美的特点。登封窑借鉴姊妹窑艺术,推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例如珍珠地划花,是把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引入到陶瓷装饰上,填补了陶瓷装饰的空白。虽然珍珠地装饰是一种辅助装饰,然而,以辅助成为历史名窑的,在陶瓷史上十分罕见。登封窑的白釉,由于含钛量偏高,所以形成的釉色偏黄,有专家称象牙白,玉质感强。登封窑产品既有汝瓷的含蓄,又有钧瓷的厚重,所以被专家称为“钧汝不分”或“兼钧汝之美”。
    登封窑以白描的技法,传承并发展了唐代吴道子的画风。细线划花、刻花、剔花、绘花在装饰手段上生动地表现了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形成了登封窑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橄榄瓶上的人物画,大都表现了僧侣道士和文人墨客,追求山林野趣生活,体现了洒脱恬淡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2011年,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